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Q讯家园:经典美文之家!
当前位置:主页 > 久久文章 > 正文

云中鹤(3)

时间:2013-08-05 14:40 来源:经典网摘文章 作者:九九文章网 阅读:

  可以说,他是一个孤独的行路者,举步维艰,他看到了中国的脆弱。而他分明又是一个躬身践行者,他编练淮军,严酷镇压太平军,成为中兴名臣,兴办洋务,徐图自强,促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开中国西化之先河。操办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使海军雄踞于诸强之列。主持甲午中日战争。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它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庚子之变时,他又与东南诸总督巡抚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使东南地区免遭生灵涂炭。虽然说也有抗命不遵之嫌,但却也是当时唯一可行之法。因为他深知不与洋人闹翻还可慢慢积蓄力量,徐图自强。一旦开战,则中国必败。这也是一些有识之士所有目共睹的。所以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就是隐忍,坚而不发。而当时的清流们和太后可不这样想,他们打着一场仗只是为了面子。竟向各国宣战,利用义和团民的迷信手段去进攻各国使馆。终至庚子国变的发生。所以才会有近代庚子之屈辱。慈禧西逃西安,都城被攻陷,北京城市尽毁,迎来更大屈辱。四点五亿两,四亿五千万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最后还是由李去收拾残局。
  他深知封建制度低下的行政效率而想方设法的去促成和办成一些事情。妥协也好,低头也罢,他知道他的时日无多,大清时日无多。再也经受不住洪杨那样的内乱了。而大清最需要的就是充足的时间和自强君主的亲政。用大清国的财政去兴办洋务自强。尽少操办一些像慈禧过寿还需要抽调户部本应拨给海军购买军舰的银两的事件。何其荒唐!
  李鸿章在一系列的屈辱条约中,都扮演了一个卖国贼的角色。不管怎样,愚昧的民众不会懂得。他们只知道是李签订了这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皇帝是没有错的,太后是没有错的,文武大臣也是没有错的。当然自己肯定也是没有错的,那么总会有人为之负责买单吧。李鸿章,对,就是他。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深深的找到了那个罪魁祸首--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统治阶层和文官集团。试着想一想,城下之盟,何谈公平,何谈公正。不签,兵戈难熄,必会造成比上一次更加深重的灾难。若签,必会落得个身败名裂,恶名远扬。君不见,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都落得个不平等地位,更别提晚清沆瀣一气的各国侵略者了。而且能够做的了他大清王朝主的不是他李鸿章。而是那个身在宫禁的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而李鸿章不过是历史和统治者推出来的替罪羔羊而已,仅此而已。
  和平时期,个个喊打喊杀,真遇开战,又慌不择路,落荒而逃。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说实在的,看出问题的不在少数,而真正去做的,又寥寥无几。他从来都是一个人在战斗。有的时候,李也想过要放弃,而且从他的诗文中亦可窥测一二。也能感受的出他的牢骚与不满,光绪亲政以后也是一片猛锤烂打,太过急躁。他也没有太多经验,只是盲目听信于书生气很浓的康有为和他的学生们。结果我们也看到,康有为不过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只是一个清流之人。慈禧看到了随着变法的深入危机四伏。大清也岌岌可危。而光绪还在一味的继续进行下去。所以变法被废止了。光绪被囚禁在了瀛台,康梁外逃。这似乎都没有超出李的猜想。他知道,这个朝廷已无法挽回。只有慢慢的通过引导才有可能拯救。由外而内的进行慢慢变革才是唯一一可行之法。所以在当时那个通观全局,扶大厦之将倾的唯有李。所以在李去世之后,慈禧和光绪才会失声痛哭。在整个晚清,前前后后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